據經濟部官員表示,繼台灣與新加坡已針對經濟合作協議展開實質協商外,台灣與印度、印尼也正在進行可行性研究,這些事實顯示,兩岸簽署「經濟合作架構協議」ECFA後,台灣去除與世界各國洽談經濟合作協議的政治障礙,打開國際經濟合作的大門。
眾所皆知,台灣是以外貿為導向的經濟體,任何國際經貿的環境的改變、包括貿易對手國韓國與其他WTO會員簽署FTA,都會影響到台灣的對外貿易。所以,台灣必須與主要貿易夥伴,包括中國大陸、東南亞國協、美國、歐盟及日本等,簽署經濟合作協議,享有降低關稅與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的優惠待遇,使我國能與其他國家在公平基礎上競爭。
然而,過去由於兩岸關係緊張對立,台灣無法加入世界其他區域經濟合作組織,甚至台灣尋求與經貿關係密切的美國、日本、歐盟、新加坡等國簽署FTA也障礙重重,導緻台灣經濟面臨被國際經濟社會邊緣化的危機。
所以站在台灣賴以生存發展的經貿面來思考,台灣必需一方面改善兩岸關係,與大陸建立兩岸經貿交流秩序,讓兩岸經貿持續為台灣經濟成長做出貢獻;另一方面,台灣也要拓展與其他國家的經貿往來,避免將雞蛋都放再同一藍子裡。此外台灣本身也要改善投資環境、促進投資、提升技術水準、加強產品競爭力、增加出口,爭取國際市場,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策略。
馬總統就任後的經貿政策目標,就是根據自身優勢條件,壯大台灣、結合亞太、布局全球,藉著與全球的經濟合作,發展台灣成為全球創新中心、亞太經貿樞紐、台商營運總部與外商亞太總部。
在馬政府的努力下,2010年與大陸簽署了ECFA,排除過去的政治障礙,讓台灣可以正常地與其他WTO會員洽談經濟合作協議。也就是說,ECFA簽署後,台灣與其他WTO會員洽簽經濟合作協議的可能性大增,為台灣打開國際經貿合作的大門。
除了新加坡、印度與印尼外,歐洲議會在2011年5月11日通過決議,支持台、歐洽談簽署經濟合作協議,歐洲商會支持台灣與歐盟簽「貿易提升措施」(Trade Enhancement Measures, TEM);菲律賓也已與台灣宣布要作可行性研究。
這三年多來,兩岸關係在馬總統執政下,邁向和平繁榮的大道,特別是海基、海協兩會在「九二共識」的基礎下,恢復「對等協商」,截至目前為止,兩會一共舉行過6次會談,簽署15項協議與「陸資來台」一項共識,解決兩岸交流的各項問題,台灣經濟已經走向正確的道路上。
例如,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(BERI)對台灣投資環境評比全球第四;IMD公布「2011年世界競爭力」排名,台灣在58個受評比的國家中,排名第六;而由今年台灣整體經濟表現即可看出,2010年整體經濟成長率高達10.82%;對外出口成長36.6%,這些亮麗的經濟數字,都足以顯示ECFA簽署後,台灣經濟充滿生機與活力。
以上事實證明,兩岸簽署ECFA後,過去阻撓台灣與其他WTO會員洽簽經濟協議的政治障礙被排除,台灣與其他WTO會員洽簽經濟協議可以回歸正常,並使其可能性大增。兩岸ECFA生效後,台灣排除過去政治障礙,經濟發展回歸正常,在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下,非常有機會達成馬總統所揭櫫的「全球創新中心」、「亞太經貿樞紐」、「台商營運總部」與「外商區域總部」的願景。
在兩岸簽署ECFA後,已經為台灣打開國際經貿合作的大門,建議馬政府要積極運用ECFA所帶來的契機,儘速與美國、歐盟、日本、東南亞國協等主要貿易夥伴簽署經濟合作協議,「讓世界走進台灣,台灣走向世界」,為台灣開創公平的貿易環境,為台灣經濟發展開創嶄新的局面。
【中央網路報】
